|  第一期 (2001 - 2004) 
 
  第二期
          (2004 -
          2006) 
 
  第三期
          (2006 -
          2009) 
 
  第四期
          (2009 -
          2011) 
 
  計劃小組成員 
 | 第一期 (2001 - 2004) | 
    
      |  | 香港高中學生的生活技能發展:評估工具、資源手冊及網站 ( 優質教育基金贊助 )
 | 
    
      | 研究目標 | 
    
      |  | 
    
      | 對象 | 
    
      |  |         
        過去共有 57 間中學參加由本計劃舉辦的小組討論活動和調查研究,總計有超過9 000 名中四至中七的學生受惠。
 | 
    
      |  | 
    
      | 第二期
              (2004  - 2006) | 
    
      |  | 香港高小及初中學生的生活技能發展:與學校全方位成長輔導計劃的關係 ( 研究資助局贊助 ) 
 | 
    
      |  | 研究目標 | 
    
      |  | 
         評估香港高小學生和初中學生的生活技能發展。 探討和分析全方位成長輔導計劃在學校的推行情況與青少年的生活技能發展的關係。  | 
    
      |  | 對象 | 
    
      |  |  |         
        本計劃將會邀請100間小學及100間中學參加調查研究,預計會有16 000名學生受惠。  | 
    
      |  |  | 
    
      |  | 第三期
              (2006  -
          2009) | 
    
      |  |  | 香港高中學生的生活技能發展及學校聯繫感:與學校全方位成長輔導計劃的關係 ( 研究資助局贊助 ) 
 | 
    
      |  | 研究目標 | 
    
      |  | 
           評估香港高中學生的生活技能發展和學校聯繫感。              探討和分析全方位成長輔導計劃在校推行情況與青少年的生活技能發展和學校聯繫感的關係。   | 
    
      |  | 對象 | 
    
      |  |  |  | 
    
      |  |  | 
    
      |  | 第四期
              (2009  -
              2011) | 
    
      |  |  | 小學生人際聯繫及生活技能發展:與校內全方位發展輔導計劃的關係 ( 研究資助局贊助 )
 
 | 
    
      |  | 研究目標 | 
    
      |  | 
           發展及認證以下的心理測量工具:(i) 小學生的父母人際聯繫感和學校人際聯繫感評估工具
 (ii)	生活技能發展自我評估工具 (小學)
 (iii)	全方位輔導計劃評估工具 (小學)
 發展心理測量工具,以評估中國小學生與父母、老師及同輩的人際聯繫和小學生應用生活技能的自我效能。同時,也會評估老師對在校推行不同層次的輔導活動的感覺。 探討和分析小學生的父母和學校人際聯繫感與他們在學業、社交和事業等生活技能發展的關係。 探討和分析在學校推行不同層次的全方位成長輔導活動,與小學生的父母和學校人際聯繫感及生活技能發展的關係。 | 
    
      |  | 對象 | 
    
      |  |  |  | 
    
      |  |  | 
    
      |  | 計劃小組成員 | 
    
      |  |  | 袁文得副教授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劉兆瑛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陳茂釗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
 
 梁健文先生
 青松侯寶垣中學
 
 佘文基先生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教育心理服務組
 
 國際顧問
 艾思柏教授
 密蘇里州立大學哥倫比亞校區
 
 統籌員
 柯新艷小姐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方小姐 (Ricci)香港大學教育學院
 |